幼兒發脾氣點算好?6招助幼兒控制情緒

幼兒發脾氣點算好?6招助幼兒控制情緒

幼兒發脾氣點算好?6招助幼兒控制情緒

撰文:嬰幼兒心理發展協會心理諮詢師程衛強先生

 

「喜怒哀樂」 是每個人都有情緒,幼兒也不例外。疫情下,父母在家工作,長時間與子女相處,自然也會面對幼兒發脾氣的一刻。我們要明白孩子能夠表達憤怒的  情緒,對孩子發展自主性極為重要。當孩子踏入幼兒期時(約 2 至 3 歲),當中的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 正是「自主性發展」和「羞恥及懷疑」(Autonomy vs. Shame & Doubt)。我們應該處理的,是孩子因情緒而作出的行為,而非禁止、甚至否定孩子的情緒。要協助幼兒控制情緒,可參考以下六招。

 

模仿父母表達憤怒

 

另外,憤怒是一種常見的情緒,不但幼兒發脾氣,父母也有。當孩子嘗試表達其憤怒的情緒時,他們會以父母為一個模仿的對象。當父母對孩子憤怒,或父母之間爭吵等,孩子會以此等行為作為表達及控制情緒的重要參考(Bandura, 1977)。父母之間的爭吵、惡意嘲諷、甚至暴力,都會提升孩子對憤怒的敏感性,並干擾了孩子的正常發展(Cummings, Pellegrini, Notarius, & Cummings, 1989)。因此,想減少幼兒發脾氣,幼兒控制情緒,協助父母得先留意自己的相處之道。

見招拆招 6招助幼兒掌控情緒

還有甚麼方法可以協助幼兒控制情緒和減少憤怒的強度呢?Berkowitz 及 Thompson 有以下建議(Berkowitz, 1973; Thompson, 1990):

  1. 忽略有冒犯性的行為:
    若幼兒發脾氣的行為目的是希望得到某樣特定物件(如玩具),父母不應因為孩子的行為而給予滿足,也不需要因其行為而給予責罰,只需要不作回應便可以了。
  2. 情緒角的使用:
    在家中設一安靜、沒有任何刺激或吸引的地方,作為讓孩子安靜的區域,當幼兒發脾氣,或作出不恰當行為後,可以安排孩子在情緒角安靜一下。這未必等如責備,而是讓孩子的情緒可以舒緩,情況就如便急需要上廁所一樣,這只是一個正常的需要。如果運用恰當,當孩子日後有情緒時,可能自然的就會跑到情緒角去舒緩一下,有助幼兒控制情緒。
  3. 喚醒與憤怒不相容的情緒,特別如對受害者的同情心;
  4. 減少接觸可能會觸動幼兒發脾氣的情況或事物:當孩子未完全建立一個自我控制的能力前,減少幼兒發脾氣的機會,也即等同減少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衝突;
  5. 解釋其行為的後果;
  6. 審視引起幼兒發脾氣的起因

(DevelopmentThrough Life, Barbara M. Newman, Philip R. Newman, Wadsworth, 2003, pp. 197)

上述的方案,針對不同的情況,如孩子因憤怒而對他人作出暴力行為,父母可以專注於解釋後果及喚起其對受害者的同情心;如因想得到某物件而發脾氣,父母可以忽略他的負面行為等等。

其次,上述的方案可以組合使用,例如當孩子在情緒平復了,父母可以再向他解釋後果。最後,當然要視乎孩子的能力而選擇處理方案,舉例說,孩子還未會說話,你卻花上 10 分鐘向他解釋後果,似乎只會增加相方之間的衝突。

當父母決定了每一個情況的應對策略後,最重要的是一致性。簡單而言,一致性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其一,同樣的行為都會使用同樣的方案,不會這次使用忽略策略,下次卻使用責罵,容易令孩子混淆。其次,每一名照顧者都會使用同樣的方案,從而加強向孩子表明「這行為是不恰當的」這個訊息。

 

 

如何讓孩子正向樂觀地面對失敗?

如何讓孩子正向樂觀地面對失敗?

如何讓孩子正向樂觀地面對失敗?

撰文:財商教育協會課程及培訓總監關顯彬先生

很多情況下,給孩子帶來最大的打擊往往不是失敗本身,而是他對挫敗的理解。例如孩子沒被選上代表學校參加校際比賽,他們一般想到的原因可能是能力不及同學。但其實背後或許還有其他原因,可能老師擔心他弄傷了,就不能代表學校參加其他更重要的比賽。這樣做不是教孩子逃避責任,而是有時候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導致失敗的確實是他們自身的因素。

 父母必須提醒孩子,任何人開始做一件事時往往都會有困難。父母應該勉勵孩子堅持到底,不必把盡善盡美的要求看得過重。不要迫不及待地為孩子提供幫助,讓他們自己試著用不同的方法來迎接挑戰。例如孩子學寫毛筆字有困難,可以先讓他臨摹。

作為孩子,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的態度常常是不穩定的,易受情緒等因素的影響,在面對困難和失敗時,他們往往會產生消極情緒,不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失敗,從而產生抗逆力。這時,父母要及時告訴孩子,失敗並不可怕,只要勇敢一點就能做好的,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看一看下次怎樣做。父母要有意識地將孩子的失敗作為教育的契機,引導孩子重新鼓起勇氣,大膽自信地再次嘗試。同時,教育孩子敢於面對困難和挫折,提高克服困難和抗逆力。

人生中,沒有人可以長久不敗,像中國「欄王」劉翔亦曾經在倫敦奧運會中失手,只有勇於面對失敗的人,才有機會再次展現成功的笑容。

 

父母都要懂得教育孩子勇敢面對失敗,因為沒有人一生都是平步青雲的。我們從小明白「失敗為成功之母」的道理,所以正視失敗沒甚麼可怕。但如果細察我們對這句話的認識,重點應該放在「成功」,而非「失敗」,以致於我們對失敗的認同還是有條件的。當失敗不能保證未來的成功時,失敗恐怕還是一種羞恥與罪惡。因此,父母必須好好弄清楚,自己究竟在教導孩子面對失敗,還是逃避失敗呢!

電子奶嘴是有質素的玩具嗎?

電子奶嘴是有質素的玩具嗎?

電子奶嘴是有質素的玩具嗎?

撰文:言語治療師李詠茵

現今科技發達,物質豐富,相信大家也不難看到平板電腦被當作為幼童的「電子奶嘴」。無論在任何場合中,只要家長拿出「電子奶嘴」,播放youtube影片,小孩子都能乖乖坐定,大人也能專心辦事。既然平板電腦與智能手機又能安定幼童,又能提供益智遊戲及影片給予幼童學習,那即是說它們都是有質素的玩具嗎?

要挑選「有質素的玩具」,重點在於幼童是否能夠真正從中學習。的確,學習影片與互動遊戲能提供的學前幼童需要學習的認知概念,但我們也要留意,究竟學前幼童是怎樣學習語言呢?

最近有外國研究探討,家長與幼童的相處模式對於一年後(即是 3歲)的語言發展的影響。研究發現,家長與幼童相處時有否有「連繫性」(connectedness) ,最影響幼童日後的語言發展,包括雙方有否同樣地輪流參與在同一活動中。另外,幼兒學習動詞(verbs),如「我食飯」的「食」,「媽媽飲水」的「飲」,或「我地去街街」的「去」,能直接影響其日後的語言發展(從以上的三句例子,我們明白要能夠組織完整句子,幼兒需認識一定數量的動詞)。

 

把握日常生活機會 用活動教導動詞

因此,試想像平板電腦與智能電話能夠做到所提及的「連繫性」嗎?筆者只能說,從我日常觀察所見,幼童在使用平板電腦與智能電話都是獨個兒的,反而當父母想要介入的時候,他們的表現還滿抗拒呢!除此之外,幼童大多時候從影片中學習的,也不外乎是英文字母、英文數數字、兒歌、卡通人物名字,或是一些卡通人物特定的對白。那麼動詞呢?動詞在影片中往往會很容易被忽略,是因為幼兒要學習動詞,還不如實實在在地邊做邊學習!例如教導幼童「刷牙」這個動作,我們也不就是會邊唱兒歌「向上刷,向下刷」,反覆地強調「刷」這個動作,邊拿著牙刷與他們一同刷牙嗎?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在洗澡、煮飯、玩玩具或者到公園玩耍,家長其實也可以把握機會以活動教學形式,教導幼童不同情景中會用到的相關動詞。

另外也有研究指出,當父母與幼兒進行遊戲和閱讀時,其互動的質素,包括成人向幼兒輸出的詞彙以及幼兒自發的「BB話」,相對於使用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時高。而學者一般認為,幼童語言學習主要發生在與人互動中。因此,若幼童因過分使用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而減少了與家人的互動,結果可能是不利於其語言發展。

所以,何謂是「有質素的玩具」呢? 無論是選擇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又或是一般的布娃娃、拼圖和玩具車等,最重要還是要留意以下事項:

  1. 能否促進親子間的互動交流?
  2. 會否因此而取代了原來的親子間互動機會?

然後,在親子互動交流中,父母可以使用一些溝通技巧以豐富幼童的語言環境,而這些技巧也在早前《溝通四式》一文中有提及到。玩具,其實也只不過是一種工具。而我們就是希望能透過玩具,加上有質素的互動,促進幼童的語言發展。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有機食物一定有營養嗎?

家長錦囊

有機食物一定有營養嗎?

撰寫:註冊營養學家 ( 公共衛生 )  (英國)吳珮瑜

 

很多家庭都會選擇食用有機食品,如水果、蔬菜、雞蛋等,當被問及選購有機食品的原因時,大部分人都會回答:「因為有機食物較安全,又有營養。」今期筆者就教大家甚麼是有機種植。

 

什麼是有機種植?

有機種植是指以農業、生物或機械方法,代替人工合成的物質以進行農耕活動。不採用化學肥料、不用殺蟲劑或基因改造作物,善用當地的天然資源,順應自然生態的規律,當中顧及的範圍甚廣,例如:農場的有機生產區與非有機範圍之間,必須設有相距不少於 2 米的緩衝區,以防止作物受污染。

作物及品種的選擇及多樣性

  • 用於有機耕種的種子或營養繁殖器官都應經有機認證
  • 農場必須實行輪作及間作,並應盡量多樣化,避免單一種植

 

養分的管理

  • 須適量施肥,以防養分過剩,亦避免污染環境
  • 農場內使用的肥料,其來源、質素、施用量及施用方法應對生態環境無害
  • 應透過休耕,讓土地恢復肥力
  • 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人類排泄物、污水廠污泥和化學廢料

病蟲草害及作物生長的管理

  • 採取合適的施肥及灌溉管理
  • 使用物理方法,包括人手、圍欄、光、聲頻、熱力等
  • 種植具防治蟲害作用(包括驅蟲及吸引天敵)的植物
  • 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除草劑、殺菌劑、殺蟲劑及其他農藥

 

由此可見,有機種植是指種植過程中較注重生態保護,但於營養價值而言,有機食物與非有機食物的分別其實不大,更未有證據顯示進食有機食物的小朋友會更健康或更聰明。當然,由於有機食物較環保和少用化學農藥,筆者亦鼓勵大家多選購!

 

常規種植 vs 有機種植

 

 

常規種植

有機種植

安全

較常用化學農藥、肥料

化學農藥少

注重生態環境

使用非基因改造物資

營養

沒有大分別

健康

同樣需要注意低脂、低糖、低鹽的健康飲食原則

 

 

 

如何培育富安全感的孩子?

家長錦囊

如何培育富安全感的孩子?

撰文:美國遊戲治療協會註冊遊戲治療師(督導)註冊社工陳子慧

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安全感謹次於生存需要之後,是人類第二個基本需要。兒童如安全感不足便會出現很多行為問題。因沒有足夠支持放心去探索世界,亦沒有足夠信心相信有人可以提供安全的保護,於是便以不同問題行為發出誤導訊號以表達情緒需要。很多時家長以為孩子有行為問題便更加嚴厲地管理行為,但往往適得其反,令孩子的情緒需要更不被滿足。

 

多年的研究均發現安全感建基於與照顧者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有安全依附關係的孩子調整情緒的能力較高,會自己解決問題,有較高的自尊心及同理心,有更好的社交能力及能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但如何可以與孩子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卻是很多父母的困難。

 

瞭解孩子的需要

孩子有時需要自己探索世界,運用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有時卻需要父母的幫忙去調整情緒。父母要知道何時放手,何時伸出雙手提供擁抱與支援需要仔細地觀察孩子的需要。年幼孩子於公園玩耍時會走得很遠,想要自己探索世界,較年長的會在父母監管功課時表現不悅,都是需要父母放手支援探索的需要。但當孩子跌倒痛哭又或者是因不懂做功課而困擾流淚時,便需要父母協助調整情緒的時候。

 

與孩子同在

當孩子有情緒時,父母通常會嘗試儘快想辦法處理。但與孩子同在卻是孩子最需要的,而且最能夠有效協助孩子建立調節情緒能力。當孩子有情緒時,父母只需要陪伴孩子,接納及同理孩子的情緒,講出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感覺父母的接納與明白是安全依附關係的基礎。

 

作個堅定掌控的父母

父母會以為明白孩子的感受便失去掌權能力,但正正相反的是,父母其實需要在明白孩子的情緒感受同時掌控限制才能給予孩子安全感。如要離開公園時孩子因不捨而發脾氣,父母可以明白孩子感受,同時也要堅定離開。或者孩子因感到功課困難經常拖延做功課的時間,父母可以明白孩子的困難但同時需要執行拖延做功課的後果。所以,溫柔而堅定的父母才能讓孩子感到安全。

 

瞭解自己的成長如何影響自己當父母

我們從父母學習如何當父母,也同時背負著童年的包袱。當我們於與孩子相處上出現困難時,或多或少都與我們自己的成長有關。有些父母自己成長時父母因忙於工作而沒有時間陪伴,當自己成為父母時便會付出更多時間給自己的孩子,但當時間付出了卻要面對孩子仍然有很多情緒而自己卻沒有情緒被滿足及瞭解的經驗時,面對孩子的情緒時便可能受自己的情緒影響而未能滿足孩子的需要。所以,父母先瞭解自己的成長如何影響自己,然後才可於與孩子相處時重新調節自己,細心觀察及回應孩子的需要。

 

家長教育、肯學敢做

家長錦囊

家長教育、肯學敢做

撰文: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狄志遠博士

    

在家長教育的路途上,筆者最愛聆聽家長們分享管教子女的心得和反思,彼此交流和鼓勵,是最立體的家長教育內容。世界上沒有要求家長必須考試合格才可生兒育女的地方,大家都是邊做邊學,後知後覺,慢慢地成為了「有年資」的家長,兒女對你有期待,社會對你有要求,家長自覺也不能躲懶,紛紛學習子女管教的理論和技巧。

記得有一位爸爸分享如何處理讀中二的兒子要求買球鞋的訴求。他對兒子說會給他四百元,兒子當然覺得不夠用,但這位爸爸告訴兒子四百元是可以買到一對球鞋的,如果覺得不夠,那就自己想辦法好了。最後,兒子買到心儀的球鞋,但代價是省下早午餐錢買回來的;他說兒子買到新球鞋雖感開心,但同時也經歷了挨餓的日子,以後也會想清楚才會買東西。這位爸爸表示心裡當然會感「肉赤」,但想到要兒子明白追求物質要量力而為的道理時,也要狠下心腸,讓兒子好好體會。

又在一次主講如何培養幼兒子女的自理能力的講座中,有一位K3學生的媽媽分享兒子總是依賴她收拾功課。久而久之,兒子對她的依賴越來越多,在痛定思痛後,媽媽嘗試應用從家長講座學回來的,她告訴兒子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媽媽不再為他收拾書包,也有心理準備兒子因此被老師指責欠交功課。事情如預期中發展,兒子為了不再被老師責備,唯有親力親為,每天自行收拾書包;雖然兒子暫時未必明白自理責任的重要性,但他已開始著緊自己的事情,不再依賴媽媽的「幫忙」,而這位媽媽也不再為兒子做出無建設性的幫忙和照顧。

畢竟,課堂學習是愉快的,但實戰應用卻是招招入肉的,當中苦樂參半,在應用子女管教技巧的同時,也是挑戰著家長的個人價值觀和人生經驗,家長也要有平衡心態和自我反思的覺醒,這正正也是家長教育的目的。

 

 

火爆型的父母

家長錦囊

火爆型的父母

撰文: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吳綺琴 

遇上火爆型的父母,孩子很容易會變得畏縮、寡言,沒有自信;但亦有孩子會學了父母用惡型惡相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當然這兩種模式都不利於孩子的性格發展!父母能改善火爆的性格嗎?

性格傾向生活壓力

人的性情實在有先天的部分叫我們不能忽視。與孩子的不同特質一樣,有些父母的脾性就是較敏感,反應又急又快,而適應能力不太高。這類型的父母在進入了生兒育女的階段時, 往往亦是在事業發展上衝刺的時間。因為他們的適應能力不高,他們很容易因環境的變化、工作的需求,為自己在事業上的升遷,在適應上產生很多焦慮,要花很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應付。 在家裡,孩子的種種不同性情、各樣成長的需要,本身就給了父母很多挑戰。所以,性子急而適應能力不高的父母,很容易按捺不住,便發大火以宣洩不安的情緒,及嘗試以此控制局面,令環境回復原狀,減低自己的焦慮。

 

原生家庭的創傷

有些父母本身的性情並不急躁,但若在他們的成長中經歷很多被忽略、辱罵,令自尊及人格受貶損,這些父母很容易將孩子不聽話,扭計,發脾氣等行為,視為對自己的否定,觸及自己在成長中的創傷,而變得情緒不穩,動輒大發脾氣。父母往往分不清楚此刻的火,原來有很大部分是來自過往的傷害而產生的過敏狀態,只將發火的因由歸咎於孩子的行為,以致對孩子產生不合比例的情緒反應,及過度懲罰孩子。

與配偶不和

性情急躁的父母,在夫婦的衝突中較難冷靜下來處理矛盾及差異,令夫婦關係緊張,家庭氣氛不和。有時他們用一些快速卻治標不治本的方式,暫緩了衝突後,將問題棄之一角,不了了之。當夫婦間的怨憤日積月累,無法釋懷,在孩子犯錯時,父母會將種種負面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傷害孩子的説話衝口而出,造成更複雜的家庭問題。

 

父母需要自我觀察

若父母承認自己的火爆脾氣正在摧毀著家庭的和諧及阻礙著孩子的性格發展,那麼父母要做的不是其他,而是要將注意力聚焦到自己身上,仔細地觀察自己在情緒、思想和行為上的過程及變化,就好像拿自己的眼睛出來看著自己一樣。他們要問自己這些問題:「究竟我在想些什麼?」「我為何如此說話,如此反應?」「這件事觸動了我什麼神經?」「我生氣是因為現在發生的事嗎?或還有其他原因?」「我在借題發揮、宣洩情緒嗎?」

家,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較安全宣洩情緒的地方。但脾氣過於火爆的父母, 實在要學習好好控制情緒。若他們能自我觀照,用心去察看自己,當不難發覺自己反應太急,說話太重,分辨不出過去與現在的感受、生氣的對象是孩子或其他人。如果在當下能夠區分這種種,就是改變的開始了!

拖字訣 培育子女耐性

家長錦囊

拖字訣 培育子女耐性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香港是一個物質豐盛的社會,但由於資源過於豐富,當子女在生活上有所需求時,父母就會火速地給予他們充足的供應,讓他們有著持續的滿足。但是,家長太快滿足子女的需要,會對他們有產生不良的影響,未能鍛鍊他們的忍耐的能力,久而久之耐性也會變得有限。

 

活用生活情緒 培育子女耐性

把享樂或生活上的需要推遲,是培養情緒智商(EQ)的重要環節。假如父母習慣很快就滿足子女的需要,但卻埋怨子女的耐性差,其實這種評論對於子女並不公平,因為他們的耐性只是未經培育而已。

 

究竟怎樣才能把子女的需要推遲呢?要訓練子女的情緒智能,秘訣就是「不用反籐條,也不用蝦條」,即既不需要使用體罰,也不常使用獎品,而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經歷和體驗去磨練出來,培養出孩子的耐性、等候的能力等等。家長可嘗試參考以下的例子:

 

例一:當父母與子女上茶樓的時候,不需要讓子女喜歡吃甚麼,便立即吃甚麼。父母可要求子女吃完一籠點心時,再等 5 分鐘後才吃第二種點心;又或者是每次當子女想吃一籠點心前,要先等父母吃了一部分才可以吃。如是者,父母與子女輪流吃點心。

 

例二:當子女要求父母買玩具時,父母不必即時買給子女,可向他解釋留待幾小時、幾天或一星期後才購買,要求子女耐心等待。

例三:當子女從街上回到家中時,不要讓他們隨心所欲地立即開電視,必須要求他先把鞋襪放好,喝一杯清水,坐在沙發上等 3 分鐘後,才可以開電視。

 

例四:當子女與父母出門時,不要讓他們立即衝去按升降機的按鈕,父母可要求他等待父母一同出門,一同步行到升降機前,才可按掣。

 

父母要堅持和有信用 鍛鍊子女智能

以上只是一些例子,父母必須好好利用生活細節上的「拖字訣」,使用拖字訣並不代表否定或拒絕子女的需要,而是不即時給予滿足而已。父母要注意的是,當使用這些拖字訣時,必須言出必行,無論子女撒嬌也好、發脾氣也好、哭也好、大叫也好,都要堅持著「拖」的原則;另外,父母也要注意要「有口齒」,答應了子女的事就必須要做。

 

另外,當子女提出要求時,父母可要求子女解釋理由,不但可以訓練子女的情緒智商(EQ),更可訓練他們的智能(IQ)。只要在子女的生活細節上多下一點功夫,就能夠有效地幫助子女鍛鍊情緒智能,各位父母不妨一試吧!

我的小朋友每日有吃蔬果,但排便仍然很辛苦,怎麼辦?

家長錦囊

我的小朋友每日有吃蔬果,但排便仍然很辛苦,怎麼辦?

撰文:註冊公共衛生營養學家(英國)營養師吳珮瑜

 

相信很多父母都曾遇到小朋友排便困難的問題。當此問題出現時,父母通常會增加小朋友飲食中的纖維量,而效果就因人而異,當中要留意甚麼呢?

 

何謂適量纖維?

 

很多人都知道,多吃含高纖維素的食物如全穀類、堅果、豆類、水果(如西梅、無花果、奇異果、香蕉、蘋果、梨等)及瓜菜(如茄子、燈籠椒、金針菜、莧菜、西蘭花、椰菜、芥菜、菠菜、芥蘭、雪耳、菇類等)都可刺激腸道蠕動。原來纖維素吸收水分後,會像海綿般變軟發大,刺激便意。足夠的纖維素亦有助促進腸道益菌的生長,可改善便秘。值得注意的是,要增加飲食中的纖維含量,要循序漸進,每隔數天慢慢增加,否則身體未能適應,反而會令大便更乾硬。

 

兒童每天所需的膳食纖維量,是他的年齡加 5 克。例如:一位 4 歲的兒童,每天膳食纖維攝取量為 4+5=9 克左右。要攝取足夠的纖維素,2 至 5 歲的小朋友每天需要最少 1.5 份蔬菜類(1 份 = 1/2 碗熟菜)及最少 1 份水果類 (1 份 = 1 個中型水果,如橙或蘋果)。

 

水分真的足夠嗎?

經常有父母聲稱,小朋友已經喝很多水,但排便情況仍不理想。細問下,發現原來一天只喝 500 至 600 毫升左右,水分實在不足夠。家長要知道,纖維素與水分是合作伙伴,要有足夠水分讓纖維素吸收,才可漲大變軟,刺激腸道蠕動。若只有足夠纖維素而水分不足,反而會使大便乾硬,更難排便。其實2至5 歲的小朋友每天需要  4 至 5  杯流質飲料,即約 1000 至 1250 毫升,而當中最好至少一半以上是清水。若天氣炎熱或乾燥、出汗多、運動量多、飲食中纖維量增加等則需要飲用更多水分。

 

此外,每天適量運動亦有助刺激腸道蠕動,幫助排便,而養成定時如厠的習慣亦有助可改善便秘。

 

 

 

食物纖維含量表(資料來源:衛生署)

食物

膳食纖維含量 (克)

 

白 飯 1 碗

0.8

糙 米 飯 1 碗

4.5

全 麥 麵 包 1 片

3.4

燕 麥 片 (乾) 1/3 碗

2.7

 

 

 

蘋 果 , 連 皮 , 1 個 ( 中 型 )

4.4

橙 1 個 ( 中 型 )

3.1

香 蕉 ( 1隻 )

3.1

西 梅 乾 , 去 核,3 粒

2.0

提 子 乾 , 去 籽 , 小 盒

1.5

杏 脯 乾 , 去 核 , 5個

2.6

 

 

 

西 蘭 花 , 熟 , 1/2 碗

2.6

芥 蘭 , 熟 , 1/2 碗

1.3

生 菜 , 生 , 1 碗

0.9

番 茄 , 生,1 個 ( 中 型 )

1.5

粟 米 粒 , 熟 , 1/2 碗

2.0

青 豆 , 熟 , 1/2 碗

4.4

番 薯 , 熟 , 去 皮 1 個 ( 中 型 )

3.8

 

 

 

眉 豆 , 熟 , 1/2 碗

5.6

黃 豆 , 熟 , 1/2 碗

5.2

紅 豆 , 熟, 1/2 碗

8.4

綠 豆 , 熟 , 1/2 碗

7.7

1 碗 = 240 毫 升

 

註:每人的健康情況都有不同,各位宜向營養師查詢有關個別的飲食計劃及注意事項。

有機食物 = 有營養?

家長錦囊

有機食物 = 有營養?

撰寫:註冊營養學家 ( 公共衛生 )  (英國)吳珮瑜 (Phoebe)

 

很多家庭都會選擇食用有機食品,如水果、蔬菜、雞蛋等,當被問及選購有機食品的原因時,大部分人都會回答:「因為有機食物較安全,又有營養。」今期筆者就教大家甚麼是有機種植。

 

什麼是有機種植?

有機種植是指以農業、生物或機械方法,代替人工合成的物質以進行農耕活動。不採用化學肥料、不用殺蟲劑或基因改造作物,善用當地的天然資源,順應自然生態的規律,當中顧及的範圍甚廣,例如:農場的有機生產區與非有機範圍之間,必須設有相距不少於 2 米的緩衝區,以防止作物受污染。

 

作物及品種的選擇及多樣性

  • 用於有機耕種的種子或營養繁殖器官都應經有機認證
  • 農場必須實行輪作及間作,並應盡量多樣化,避免單一種植

 

養分的管理

  • 須適量施肥,以防養分過剩,亦避免污染環境
  • 農場內使用的肥料,其來源、質素、施用量及施用方法應對生態環境無害
  • 應透過休耕,讓土地恢復肥力
  • 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人類排泄物、污水廠污泥和化學廢料

 

病蟲草害及作物生長的管理

  • 採取合適的施肥及灌溉管理
  • 使用物理方法,包括人手、圍欄、光、聲頻、熱力等
  • 種植具防治蟲害作用(包括驅蟲及吸引天敵)的植物
  • 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除草劑、殺菌劑、殺蟲劑及其他農藥

 

由此可見,有機種植是指種植過程中較注重生態保護,但於營養價值而言,有機食物與非有機食物的分別其實不大,更未有證據顯示進食有機食物的小朋友會更健康或更聰明。當然,由於有機食物較環保和少用化學農藥,筆者亦鼓勵大家多選購!

常規種植 vs 有機種植

 

 

常規種植

有機種植

安全

較常用化學農藥、肥料

化學農葯少

注重生態環境

使用非基因改造物資

營養

沒有大分別

健康

同樣需要注意低脂、低糖、低鹽的健康飲食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