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成績好、進好學校,孩子還需要甚麼?

家長錦囊

除了成績好、進好學校,孩子還需要甚麼?

撰文:梁嘉敏小姐(Car Car老師)

 

許多家長都會問全人教育是甚麼?如果從中國人幾千年源遠流長的智慧來說,便是培育孩子的「德、智、體、群、美」;從心理學家的角度來說便是培養孩子的多元智能 (Multiple Intelligence);從教育的角度來說,便是除了知識上的追求外,我們也得培養孩子的價值觀、態度、對藝術和文化的修為、待人處事、解決困難和思考能力等。再簡單一點,從凡夫俗子的角度來說,全人教育便是讓小朋友「瓣瓣掂」,成績好、朋友多、思想正面,音樂運動美術樣樣皆能,您想子女得到全人發展嗎?

 

多元智能分七類 先天後天培育各佔半

 

坊間常說多元智能,我們先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全人教育。「多元智能」理論由美國哈佛大學卡納德教授於 1983 年所提出,他發現智能至少可分為七種,分別是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肢體運動智能、人際溝通智能及個人內省智能。

 

談到「智能」,家長會聯想到天才或者是天賦的才能。究竟智能是天生的,還是經後天培育呢?其實一個人的智能,天生佔一部分,後天也佔一部分,每個孩子天生的智能都有一個範圍,譬如說IQ100-120,哪麼無論您做甚麼,給他多少刺激,他的IQ都不可能高於120,他怎麼也不可能如愛因斯坦般聰明。哪麼,我們還需要培養孩子的多元智能嗎?當然要吧!因為孩子的IQ停留在100,還是發揮到120,便要靠後天的栽培了!

 

每項智能同樣重要

 

那該怎樣培育呢?做練習?上課?出外見識?做運動聽音樂?其實各種不同的智能都有不同的栽培方法。學者之所以提出多元智能,是要提醒大家,當父母都想孩子成績好,對孩子的學科,例如中英數加以栽培的時候,千萬別忘了其他的智能對孩子同樣重要,尤其是人際溝通技能及個人內省智能。要是缺乏其中一項,孩子又怎樣在社會上生存呢?因此當我們為孩子挑選課程時,千萬別只選學科班、語言班或認字班,我們應該停一停、想一想,除了成績以外,孩子在哪個範疇還有不足的地方?孩子與人的溝通能力怎樣?分析能力怎樣?個人內省能力怎樣?如果孩子的溝通能力不好,家長是否應該挑選一些讓孩子與人有足夠空間溝通的課程如戲劇班,讓他多一點表達自己呢?

 

記得筆者所講「多元智能」背後的意義,停一停、想一想,孩子學術以外其他方面的發展吧!

故事教育 家長可以如何做?

家長錦囊

故事教育 家長可以如何做?

撰文:資深幼兒教育顧問莫萊茵小姐

 

曾經有不少家長向筆者提問有關說一些很難向小朋友解釋的故事題材,例如涉及死亡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涉及殘殺的《小紅帽》等等。由於故事書的內容是這樣描寫情節,而圖畫更畫得如此像真,小朋友聽了或讀了之後,可能對死亡感到十分恐懼,但又未能表達內心的不安,有些小朋友聽了之後更大哭起來。把原本享受的親子故事時間,結果造成反效果,亦激起了孩子的沉重心理負擔,令家長們都感到內疚和不知怎樣收拾「殘局」。

 

角色數量少 情節正面

 

而筆者亦這樣教導家長,第一:下次從選材入手,在圖書館云云眾多的故事中,選擇一些家長評定為符合孩子心智和理解程度的故事。通常是角色數量少、情節正面,或較容易由家長在說故事的互動中,可以讓孩子明白因果和情緒。因為角色數量少的故事,可讓孩子較專注地在故事脈絡中慢慢理解他的內心轉化、行為表現和價值觀。

 

而故事情節正面,是為孩子建立認識自我、解難、自信、分析力等優質條件,抗衡未來反面題材的故事、故事中壞的處境或現實中面對困難的能力。所以,除非家長確定孩子已儲蓄好以上抗逆的故事和心智經驗,否則,不應在以上先決條件未成熟下,讓孩子接觸恐怖或反面題材的故事。

 

啟發心智成長 正面人格的原則

 

第二:從故事帶給小朋友教學的意義開始,一直要緊守啟發孩子心智成長和正面人格的原則!任說故事的人把邪惡和壞人演繹得有多出神入化,也勿忘初衷!故事教學,是聽眾和故事人從直接對景象之描述、聯想到的訊息和背後主旨意義分享,而產生的教與學互動過程。這樣的觀察、描述、意識和互動內容,來自聽眾和故事人當時身心狀態和個人累積之經歷而產生互動。

 

故事人在教學的角色上非常重要,除了要仔細預備和閱讀故事內容,把重點和背後主旨清楚帶出,更要預備在說故事時,在某情節上引發孩子思考人和事的問題。在描述和氣氛營造中提供價值觀的交流機會,以及最重要的是觀察聽眾聽故事時之反應,而作出深化思考和延續好奇的互動部分。

 

演繹與互動要具人性化

 

第三:讓故事人的演繹與互動,都具人性化和性本善的引發功效。不論故事或現實世界,都有不同心理和處境難關讓孩子一一面對,這些都是他們重要的磨練機會,而且比溫室中成長的孩子更幸福、更有力量。而我們當孩子的明燈,就要為他們逐一裝備以後獨自行人生路的能力。所以,我們要慢慢按孩子的生活經驗及心智程度,提供不同層次、不同遭遇或不同人性的故事給孩子聽。

 

 

當故事人演繹到壞角色,或心理關口和人性的決擇時,更要繪形繪聲地把良心內心說話,演繹出來;並由故事人以旁白身分,提供孩子參考正面的後果、分析自己與人物及處境的關係。孩子在家長進行故事教育時,提出的任何處境中所作出的決擇,必須是自由的,因為讓孩子在虛擬中得到嘗試、碰釘或舒緩,更重要是讓孩子知道家長的立場,明白家長是開放討論和可以交流的對象!如果孩子從以上的互動引發愛的思考,讓孩子找到自己在這價值觀上的定位,故事人就成功透過故事,為孩子光照出傑出的生命。

樂於分享 父母先做模範

家長錦囊

樂於分享 父母先做模範

撰文:教育專家張偉菁

 

烏鴉無意中檢到一塊肥皂,牠用肥皂在水池洗擦羽毛後,全身都變得香噴噴,於是打定主意,將這塊肥皂出借給其他動物使用。老鼠、兔子、小猴子和大熊都試過了,最後輪到大象。當大象洗完澡後,肥皂竟然不見了,烏鴉覺得既奇怪又焦急,還以為大象跟牠開玩笑。烏鴉一片好心,跟好朋友分享自己的好東西,最後東西卻沒有了。我們都知道,肥皂愈用愈小是必然的道理,烏鴉卻沒想到好意分享會失去自己所擁有的。雖然烏鴉是有點不捨得牠的肥皂,但是當牠聞到好朋友身上散發出陣陣的肥皂香,卻很開心,覺得也沒甚麼所謂了。

 

社會上的一孩家庭愈來愈多,加上父母工作忙,不覺地會以物質作補償,於是孩子更認為一切是自己獨享,別人碰一下也不可以。遇上這情況,父母可以怎麼辦呢?

 

分享的喜樂,是很抽象的情感,要能真實的體驗,需要歲月伴隨著許多生活事件的累積,不是一朝一夕可成,而最有效的分享教育是父母師長的身教。有一位在出版社擔任總編輯的女士,趁女兒放暑假時帶她回公司。當時,公司的人員正在處理一批捐給偏鄉地區孩子的圖書,數量大約有幾百本。

 

女兒問她:「媽媽,你要捐那麼多書啊?那麼多書可以賣很多錢呢!這樣妳損失可大了,捐少一點不可以嗎?」那位女士回答說:「沒有人規定我要捐多少,也沒有人要我非捐不可,是我自己願意的。妳在擔心甚麼呢?」小女孩說:「我怕妳把書都捐光了,我們損失太多,自己就沒錢囉!」「那麼,都不捐了,反正其他小朋友又不是我的孩子,我何必管他們有沒有錢買書看呀?」做媽媽的故意逗女兒。女孩急急的澄清立場:「我不是說都不捐,是要你捐少一點啦!有一些書可以留著以後再慢慢捐嘛!」「以後是甚麼時候呢?」媽媽問,但女孩答不上來。

 

做編輯的媽媽跟她說:「女兒,如果我將這些書拿去賣錢,賺了錢,我和我們的家人當然開心。但是現在我把書捐出去,會有很多孩子因為有書看而高興,我也會很開心,因為這些書可能讓他們對生活、對未來的想法,對這個世界多了一些希望和夢想,我的開心就不是用錢可以算得出來的了。」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關心和幫助別人,自然會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要做與人分享的模範,經常主動地關心和幫助別人。筆者小時候居住的地方住了很多人,就像粵語長片裡說的「一樓十四伙」。雖然人多自然多磨擦,但鄰居都習慣做了好吃的點心就分給大家嚐嚐,還有在日常生活中互借油鹽醬醋等日常用品,這些小事都培養了我們一輩的分享意識。

 

「樂於分享」重在強調一個「樂」字,為能夠與他人分享而感到由衷的歡樂。只有真正寬容、大方和熱心的人,才會樂於與他人分享,也只有真正自信、善良和胸懷寬廣的人才會樂於這樣做。換句話說,如果孩子能夠做到真正地樂於分享,他們也就擁有了上述所有的寶貴氣質,這比好成績更重要。

 

拒絕忙忙忙 每天與子女建立親子關係

家長錦囊

拒絕忙忙忙 每天與子女建立親子關係

不論是在職家長或全職家庭主婦,每天都忙於工作、做家務和照顧子女等等。孩子每天放學後亦忙於做功課、補習和溫習默書考試,玩樂時間也不多,便要上床睡覺了。精神科專科黃宗顯醫生指出:「香港的家長和學生都很忙碌,但我們要學習在情緒或壓力爆發前『預先處理』,好好建立親子關係,家長每天設有親子時間好好與子女溝通,家長亦應照顧自己情緒,更有助子女表達內心。」

 

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先好好照顧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顧子女。黃醫生提出:「比起出現情緒問題才處理,『預先處理』更為重要。家長可與子女一起建立健康生活習慣,要有充足的休息時間。不少學生放學後仍要補習,又要溫習做功課,但適量的娛樂也是非常重要。如上述所言,每天親子溝通時間亦是必須的,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例如一起做運動,不但可以建立優質親子時間,更能改善情緒。」

 

黃醫生表示:「家長應檢討自己的管教期望,按著子女的能力調適管教方法,以免讓孩子感到壓力。家長要明白每個孩子都會長大,想獨立自主,有自己的想法。家長可以了解孩子行為的背後原因,例如孩子不想上學或成績每況愈下,家長應了解背後會否是學習壓力過大,或孩子在學校面對了甚麼問題,與校方多溝通,嘗試為孩子的學習作出調整。」

事實上,子女的情緒亦會受到家長自身情緒所影響。黃醫生解釋:「孩子出現情緒問題,部分可能是家族史影響。但從不少個案可見,出現情緒問題的孩子,其家長的情緒亦較差。家長要時刻留意自己的狀態,以免不適當地表達情緒,例如當家長不滿孩子的行為時,可能會情緒爆發破口大罵,這不但會影響親子關係,令孩子無所適從,往後害怕與父母溝通,更會影響家長自己的想法,負面定性孩子的行為是『唔聽話』、『扮嘢』及懶惰等。」

 

家長最常面對子女「叫極唔聽」,都會忍不住發怒。但黃醫生提醒:「在這些時候,家長不宜正面面對孩子,可找一個空間先冷靜自己,例如做一些慢呼吸練習,舒緩情緒。當家長冷靜過後,再面對孩子,了解孩子行為的背後原因。若家長無法控制情緒,反而會令事情更複雜,便很難再有機會與子女溝通。」

 

黃醫生建議:「每人性格都不同,處理壓力的方法亦不同。家長可與子女共同建立處理壓力的方法,不論是做運動、畫畫或聽音樂,好好休息,放鬆一下。但當家長發現子女情緒問題已持續一段長時間,或已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出現傷害自己或萌生輕生念頭,家長應盡快帶子女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黃醫生最後寄語家長:「現時很多家長都要上班工作,家長可以考慮每天放下工作片刻,將時間留給孩子,好好建立親子關係,享受親子時間。家長從而亦能留意孩子心理及情緒的轉變,遇上問題亦能及早察覺,以免誘發抑鬱症或焦慮症等情緒問題。」

小朋友好「論盡」,點算好?

家長錦囊

小朋友好「論盡」,點算好?

家庭婚姻及藝術治療師高詠愛Wendy

 

家長不時都會提到,小朋友很多時會笨手笨腳,可能很容易跌倒或掉了東西。其實這個跟手眼協調有關,甚至跟我們的手指肌,怎樣訓練小朋友的手指肌亦有關係。現在很多玩具都可以從小朋友幾個月大的時候,訓練他們的手指肌。

 

很多家長都知道不少遊戲可以訓練手指肌,其實除了手指肌之餘,究竟怎樣訓練他們拿東西、捉緊一些東西或用手指拿東西?平衡力也很重要。

 

其實很多玩具都可以訓練平衡力,再加上手指肌都一樣可以訓練得到。例如形狀顏色層層疊遊戲,他們有不同形狀、不同大小、不同顏色,以及不同數目字在上面。如果小朋友摘骰子,摘了綠色和2,他就要找出綠色和2。然後再摘骰子是藍色和5,他就要找出藍色和5,繼續疊上去。這樣可以訓練小朋友怎樣疊才可以不掉下來呢?怎樣可以平衡呢?

 

另一款玩具是俄羅斯方塊積木,較層層疊複雜,小朋友或會更感興趣。小朋友可以移動積木底部,再疊上俄羅斯方塊積木。這款玩具會有一定難度,訓練到小朋友的手指、思考、手指肌及平衡力。

 

當然笨手笨腳和不小心都會跟他們的專注力有關,例如小朋友拿著一杯水時,但他的眼睛不是看著那杯水,而是在看著電視機或在聽周邊的大人說話。因此除了訓練他們的手眼協調以及平衡力之餘,亦要訓練他們的專注力。

 

 

病咗唔食藥,等自己好返之後就有抗體?

家長錦囊

病咗唔食藥,等自己好返之後就有抗體?

資料來源:兒科專科醫生趙長成


小朋友生病時,部分家長會十分緊張,馬上帶小朋友看醫生或者餵藥。但亦有部分家長會覺得小朋友靜待一陣子就會自然痊癒。實際上,這說法某程度上是正確的,例如輕微的疾病如傷風、咳嗽那些,讓他靜待後會留下一些抗體,可以保護下次免受感染。但家長要注意並非所有疾病都適用。

 

如果一些菌是強勁的,靜待自然痊癒就會出事了,譬如肺炎鏈球菌或腦膜炎雙球菌,一旦感染後24小時內,10人中就有1位死亡。就算不至於死亡,也有1至2位可能也會終生殘廢,或併發後遺症。所以是否靜待自己痊癒,就要視乎那個病是輕微抑或嚴重。

 

第二,就一些病而言,就算醫生能斷症,藥物的效果都未必那麼快發揮。如剛才提及的肺炎鏈球菌,有時也有抗藥性,所以都是母親說的那句「病向淺中醫」,醫生就不一定給予藥物,最重要看就是你有否出現併發症,有否一些潛危機。

 

反而吃藥就是徵狀治療,這裡未必是最重要的,是否靜待自己痊癒,就是看你是否幸運。如果只是輕微的疾病,你靜待自己痊癒是沒問題的,但如果是嚴重的疾病,就可能會帶來遺憾。所以在醫生立場,則永遠認為謹慎一點較好,即是生命永遠不要用來作賭博。

甚麼是對話式閱讀?跟小朋友進行對話式閱讀時有甚麼技巧和步驟?

家長錦囊

甚麼是對話式閱讀?跟小朋友進行對話式閱讀時有甚麼技巧和步驟?

資料來源:教育心理學家沈嘉敏及鄧偉茵

 

對話式閱讀顧是家長和小朋友以對話的方式進行閱讀,跟傳統伴讀最大的分別就是傳統的伴讀基本上可能是家長和小朋友說故事,或者有些伴讀家長的用意是教小朋友認字,以認字為主。但對話式閱讀好處不是在於認字,而是希望能夠藉著對話的方式讓小朋友和家長建立良好的關係,以及希望能夠幫助小朋友多表達。

 

對話式閱讀便是由小朋友當一個主動的角色,可以主動發問,透過這些問題、答案去引導他們,加強他們閱讀理解的能力。當家長和小朋友進行對話式閱讀時,可以思考一下要問甚麼問題及進行的步驟是怎樣。家長問問題有很多不同方法,我們會教他提示的框架,框架裡包含5種不同問問題的方法,就是英文縮寫「CROWD」。

 

C是Completion ,可以用填充的方式問。R即是Recall 回想,回想之前故事是說甚麼。O便是Open-ended questions 開放式,你猜猜之後會發生甚麼事呢?W便是Wh questions,即是六何法,何時、何地、何人等等。最後便是Distancing生活體驗題,究竟我們看的事物和日常生活有甚麼連繫呢?

對話式閱讀也有一個步驟的框架-「PEER」

第一個是引導,也就是問題的種類。第二便是問完之後,可以給予小朋友一些回應

便是Evaluation。Evaluate便是盡量正面鼓勵小朋友,例如他答對了,你說:「你做得很好,很留心聆聽」。如果他答錯也不緊要的,我們也要鼓勵他:「你很努力地嘗試!」然後再嘗試一下在圖書裡尋找答案

 

然後E便是Expand,小朋友說話句子比較短,我們可以把它擴展,例如加一些形容詞令句子更加豐富。最後便是Repeat,小朋友聆聽完後重覆說出這個故事,那麼便可以提升小朋友的口語能力。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快速令小朋友冷靜的方法

家長錦囊

快速令小朋友冷靜的方法

資料來源:兒童行為治療師葉偉麟

 

很多時候我們家長看到小朋友有一些負面的情緒,例如生氣、發脾氣或是很不開心的時候,我們也很想快點息事寧人「你不要這麼生氣吧!」,或會責備他,有時候甚至會喝罵他:「你立即給我閉嘴!」,或「一!二!三!」命令。亦有一些家長會說說道理:「我們做人不應該這樣的,應該冷靜一點」,但這些方法也不是太有效,為甚麼會這樣呢?

 

原來這跟我們的腦部結構有密切關係,如果我們認識了腦部結構,對我們管教孩子是很有幫助的。我們只要認識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稱為杏仁核(Amygdala) 。杏仁核有兩顆,在我們後腦。當我們受到驚嚇、威脅的時候,它會發出一些訊號,讓我們可以攻擊或是逃避的,杏仁核具有反射作用。

 

另一個部分稱為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便是讓我們有沒有彈性,即是有沒有同理心。但是杏仁核和前額葉皮質,這兩個部分是不能夠同時運作的。小朋友的前額葉皮質發展要從兩歲至二十多歲才完全成形的,才可以聽明白你說的道理,可以想到你在想甚麼、你的感受。

 

因此小朋友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被那兩顆杏仁核控制,所以你看到很多小朋友經常有很多情緒、經常這麼容易暴燥和容易發脾氣。

我們如何讓杏仁核停止運作呢?這一件事情很重要的。我們讓杏仁核停止運作的方法便是幫助小朋友說出他們的情緒,特別是當小朋友有負面情緒的時候,作為家長要幫他們說出來,譬如你說我看到你很不開心、我看到你很失望、很傷心,因為當你說出和形容了他的感受,他的前額葉皮質便會輸送安撫的信息到他的杏仁核 ,讓杏仁核立即停止運作。

 

千萬別倒轉!看到他有情緒,說出家長你自己的個人感受:「我真的很生氣!」、「你這樣做是不對的!」或「我覺得很生氣!」你這樣只會

刺激小朋友的杏仁核,令他們更反抗。所以我們在管教小朋友的第一步,不是管他或教他,而是先連繫他的情緒,再重新調整。

日常生活用眼多 大人小朋友同做眼睛操

家長錦囊

日常生活用眼多 大人小朋友同做眼睛操

資料來源:趙仕祥中醫師

 

現在的小朋友很多時候都會看電腦、電話或讀書也十分用神,這樣會很傷害眼睛,有一些穴位按摩能幫助小朋友舒緩眼睛。

 

第一個介紹的穴位是攢竹穴,在兩條眼眉的最前端,向下大約半吋的位置,大約是眼眶最角的位置。另一個穴位就叫睛明穴,在兩隻眼睛中間鼻樑位置的旁邊,就是兩隻眼的前端。第三個穴位是四白穴,在眼下面大約1吋左右,大約是兩隻手指位隔著的地方。它就在顴骨位前邊,我們摸的時候,在眼下的地方會有少許凹陷,這個就是四白穴。最後一個穴位是絲竹空穴位,在眼眉最端的位置。這四個穴位都可以幫助得到疏風清熱和明目。

 

我們知道穴位位置後,要怎樣按摩眼部呢?

 

首先第一個穴位,我們就會用攢竹穴。我們就會用四隻手指按住眼眉,然後用姆指按住攢竹穴。攢竹穴就在眼眉最前端的位置,然後在眼眶角的凹陷處。我們按住他,兩隻手指,互相正反方向轉64下。

 

第二個穴位就是睛明穴,在眼頭前面這個位置和鼻樑之間。我們將兩隻手指

輕輕捏著鼻樑,然後我們可以向下向上地慢慢按摩,同樣做64下。

 

第三個穴位是四白穴,在我們臉上顴骨內邊的這個平面,其實實際觸摸內裡面其實是一個凹陷位。我們用兩隻手指隔著鼻樑,便可以摸到這個穴位,輕輕按裡面,你會感覺到酸軟。按著之後,亦都可以轉64下。

 

第四個穴位便是絲竹空穴,我們可用兩隻姆指先按住兩邊的太陽穴,然後我們由攢竹穴開始,從上邊掃至絲竹空穴,然後再跟著在攢竹穴下邊、眼的下邊,掃至絲竹空穴,這樣為之1次,同樣做64下。

 

這樣按摩了這四個穴位後,可以消除眼睛疲勞外,還可以幫助眼睛的血氣循環,可以預防近視等眼疾。當我們做眼睛操時,記得是全程閉起雙眼,然後做完眼睛操後,還要閉起雙眼休息2至5分鐘。每一個穴位我們是大約按64下,為何要按64下?因為在中醫角度八八六十四,我們稱為是八八之首。

家庭生活三語 愛在家內暖

家長錦囊

家庭生活三語 愛在家內暖

撰文:教育專家張作芳校長

 

知道大家曾否聽過某電視劇集的主題曲 ⎯ 「擁抱愛」?本人很喜歡其中的數句歌詞,寥寥數字就帶出了「家」的特性:家是一個『遮風擋雨』的地方,如你的『後盾』,在你「困倦」時,家的大門總會為你打開。當中提到的「愛」,便是那份由你出生那一刻便已注定,血濃於水的親情。的而且確,有甚麼比親情來得更重要呢?當你失意的時候,家人會為你分憂,願意聆聽你的傾訴,陪伴你一同渡過難關;當你生病的時候,家人願意無條件地照顧你;在你學業或事業有成時,他們會打從心底裡高興,為你的成就感到驕傲。這種「愛」並不是金錢能換到的。

 

我們都希望家長及同學明白親情的可貴。可惜,這份愛或許來得太易,自出世便擁有,因此有些人未懂得珍惜。有時候,從報章可見,一些青少年寧可在街上流連,也不願意回家;一些家庭終日爭吵,家彷彿變成了一個戰場;一些人甚至會為了瑣事而與家人動武,導致血案發生。以上列舉的只是冰山一角的例子,有時我會想,好好的一個家變成這樣,實在令人惋惜。

 

在家中應多說的三句話

如何才能建立和諧的家庭呢?教宗方濟各在談論家庭時曾提出「家庭生活三語」,即在家中應多說的三句話,分別是「謝謝」、「請問」及「對不起」。

 

「謝謝」代表對家人感恩。很多時候,子女自小便被父母照顧,覺得一切理所當然。試想想,父母是否必須要為你準備早、午、晚三餐呢?是誰為你清洗衣服鞋襪,讓你有一個衛生條件較佳的生活環境呢?當你生病的時候,是誰衣不解帶地照顧你,晚上也起牀餵你吃藥呢?同學們,在父母照顧你的同時,不妨多說聲「謝謝」,有空時也可幫忙父母做家務,分擔他們的工作。事實上,當子女為父母完成家務後,父母也可向他們說句「謝謝」。現今社會,長輩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已不合時宜。要知道,各人在建立和諧的家庭上也有責任,不要認為某些工作必然是某家庭成員的責任。得到別人的幫助,就算是家人,也可說句「謝謝」。

「請問」代表對家人的尊重,對人有禮貌的表現。或許有人認為,既然是一家人,說話不用太客氣,有話直說即可。事實上,「請問」不只叫我們說話客氣,而是提醒我們,說話內容要顧及家人的感受。有時候,人往往會為一些瑣事而鬧得面紅耳赤,認為凡事應據理力爭,就算對家人也應如此。但這樣做真的值得嗎?正如廣告所說:「贏了場交,輸了個家。」即使親如家人,還是慎言一點較好。

 

至於「對不起」,則代表求家人原諒。做錯了事,當然要有承擔的勇氣,向曾傷害的人說句「對不起」,是理所當然之事。同時,「對不起」也代表了與家人修補關係的契機。有時候,對錯是很難用三言兩語判斷的。又或者,事情根本就沒有對錯之分,只是大家的價值觀不同而已,偏偏很多時候,爭執就是由此而起。假如大家各不相讓,關係便會鬧得很僵。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放下身段不代表要你屈服,也不是要你向事情妥協,反而是製造一個新的機遇,把問題以更好的方式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