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錦囊

避免孩子犯錯 不如立界線

資料來源:資深親職教育專家Bally

當小朋友發脾氣,很容易看到父母的處理手法是否一個稱職的父母。如果小朋友大叫大喊,身為父母的能否很快地令小朋友的情緒減低?有些稱職的父母只是很簡單,會馬上蹲下、眼神接觸及抱緊孩子,很溫柔地問:「你為甚麼會哭?不要鬧別扭吧。」

我們第一要令小朋友控制到情緒,如果控制不到情緒,他就甚麼也聽不到。我們不要在他情緒高漲時教他或罵他,他們往往都聽不入耳。如果小朋友發脾氣,而我們的情緒也控制不到,更加大聲地責罵他,他也會愈來愈大聲,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到教小朋友控制情緒。

我們不時會在超市看到一些小朋友耍別扭、大叫或大哭直至在地上打滾,去到這種情況其實小朋友已經在挑戰成人的底線。如果到時候我們因為怕尷尬或怕不知道別人會怎樣看我們,我們想息事寧人,從而妥協。如果是這樣的話,代表我們在教小朋友下次要達到這種地步,大叫打滾我就會買給你了,如果你不這樣做我就不會買了。所以我們教小朋友一定要身體力行,和不要介意別人怎樣看。

筆者的女兒自 1 歲半開始,已經明白字是寫在紙上的道理,所以當她 3 歲時,也從不在家中雪白的牆上貼過一張貼紙。因為她清楚知道自己和我的界線,也了解一個自理的孩子應當保持家居的整潔,這也是她的責任。父母讓孩子有遵循的方針,之後才去談他們是否聽話。

對年齡較小的孩子,立界線時要具體清楚說明,例如你跟幼兒說:「若果你做不到,就表示你不乖。」其實對於幼兒來說,「不乖」是模糊的字眼,他們難以捉摸。此外,立界線時必須訂出若未執行的後果,筆者需要強調是「後果」,並非「懲罰」。後果只是結果,從雙方的協議中定立,所以它們是在自然法則下自然運作的結果,和懲罰完全是兩回事。例如當玩耍完畢後,孩子要自行收拾玩具,收拾好下次可以再玩;但如果沒有收拾,按照之前大家的協議,玩具就會被沒收兩天或三天。

這時候父母必須清楚讓孩子明白,這就是他沒有履行協議的自然後果,並不是懲罰。又例如父母可以和孩子商討看電視和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並訂下時限。同樣地,如果孩子過了限定時間還不關機,按照之前大家的協議,往後三天都不可以再看或使用。家長立界線時要注意合理性,否則就是入孩子於罪,孩子容易觸犯到界線,將來不聽話的可能性反而更大。

雖然父母有責任教導孩子正當的行為,但若方法過於急切與嚴厲,對孩子成長過程缺乏認識與理解,反而可能導致負面作用。所以我們要讓孩子有主動改過的經驗,要嚴肅討論,並非嚴厲懲罰。心平氣和能協助孩子將錯誤轉化為成長的養分,就像孩子學走路的過程中難免跌倒,我們會鼓勵孩子自己慢慢爬起來,再跨出步伐。

面對孩子犯錯的行為,該如何處理才能培養孩子改過的能力,是我們更該關注的。一般人很少故意會去犯錯,人之所以會「犯錯」,通常都是因為沒有「覺知」,會錯就是因為不知道。其實,孩子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錯卻不明白錯在那裡,不知怎樣才能改好。父母如果能以正確的心態面對孩子犯錯,以適切的方法引導孩子改正,犯錯也能成為檢討和進步的轉機,增進親子間溝通的機會,讓孩子的錯成為一種美麗的錯誤吧。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